退出 注册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024-05-04 22:55:1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标签: 红色壹号      红色一号   白酒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png

译文、赏析 / 严勇


译文




山下的兰花芽,刚刚长出,浸润在溪水中,何其可爱;松间的沙石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何其清新;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听到了远处杜鹃的啼鸣,何其静谧。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流淌呢!不要在头发花白的暮年感叹时光飞逝!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 一作:潇潇。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励志词。


今日恰好是五四青年节,读苏轼的这首励志词,非常有意义。“谁道人生无再少”,正是苏轼这一句振聋发聩的反问,点燃了人生的激情与豪迈,让人想起曹操《龟虽寿》中的励志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与“诗仙”李白一样,在“坡仙”苏轼心中,亦“岁月催人老,至死是少年”。词人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告诉世人应永葆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暮春三月,词人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词。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


序言中说,“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交代了游玩的具体地点,即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旁,溪水向西流淌。


词人原本是来游寺的,不承想却看见了“溪水西流”这一奇特景象,从而引发了词人的人生哲思。宋诗重理趣的特征,在苏轼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的《题西林壁》《观潮》皆是重理趣的代表杰作。


山下兰芽短浸溪.jpg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上阕是说,山下的兰花,刚刚长出嫩芽,浸润在溪水中,何其可爱;松间的沙石路,被雨水冲刷干净,一尘不染,何其清新;傍晚时分,细雨萧萧,远处听到了杜鹃的啼鸣,何其静谧。这是写“寺景之美好”。 


寺景之美好,体现在三句话,三个方面。一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兰芽的可爱之美;二则,“松间沙路净无泥”是雨后的清新之美;三则,“萧萧暮雨子规啼”是鸟声反衬的静谧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松间沙路净无泥”一句,脱胎于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一句。虽改一字,却更准确熨帖。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下阕是说,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流淌呢!不要在头发花白的暮年感叹时光飞逝!这是写“观溪之哲思”。


上阕,词人极力营造三重美好画面,是为了引出词人美好的情感来。“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转折得恰到好处,既承接上阕的美好,又引出了哲思内容。一问一答,极其巧妙。诗人不直接回答,而是用“门前流水尚能西”来侧面回答,极具说服力。至此,游寺赏景,皆凝于“水尚能西”这一点上,从而引出观溪主题。


休将白发唱黄鸡.jpg


“休将白发唱黄鸡”,语出白居易诗句,“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不过反其意而用之。


《白雨斋词话》评价下阕这三句说:“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短短三句,融悲郁、豪放、忠厚,多种情感于一体,实在功夫了得,表现力惊人,是词人丰富的想象力与情感的爆发力的一次生动展现。


溪水尚能西流,人生亦能再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更要好好学习,努力拼搏,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end线.jpg








今天是2024年5月4日,

三月廿六,

青年节。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

时隔一个多世纪,

重温这些文字,

仍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用一腔热血奉献给了自己无悔的青春。

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历史前行,先驱不会湮没,

岁月流转,五四精神永存。









文章评论

为了使您的评论跨过审核阶段,能够快速被更多人看到,请您先登录哟^-^
加载中~

搜索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ongse19191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