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注册

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长的开国中将,毛主席称其是个帅才,开创中国石油工业最辉煌时期

2024-02-06 13:38:1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标签: 红色壹号   毛主席   余秋里   石油  

李聚奎上将.jpg


面对甩掉中国贫油帽子,两任开国将军部长——李聚奎、余秋里功不可没。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甩掉中国贫油帽子像指挥打仗,运用战略思维,懂得如何用兵,善于打歼灭战。为此,毛泽东评价:“余秋里是个帅才!”

  

独臂将军来为中国石油锦上添花

  

李聚奎上将为开发中国石油作出巨大贡献后,开国中将、独臂将军余秋里在李聚奎奠定中国石油工业良好基础之上,又锦上添花,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最辉煌的时期。

  

余秋里,1914年11月15日出生,江西吉安人。1929年未满15岁时就参加红军,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赤卫大队中队长、红军第2军团团政委、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政委、第358旅团政委、第358旅政委、第1军第1师政委、第1军副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余秋里历任西南军政大学副政委、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军委总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

  

余秋里历经战役、战斗无数。在长征中,时任红2军团第6师第18团政委的余秋里率部担任红2军团前卫,奉命率部截击国民党万耀煌部队时,被敌人射来的子弹击中左臂,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在转移阵地时,为了掩护战友,他的左臂又被敌机枪子弹击中打断。

  

当时,余秋里左臂骨头已穿出皮肉,两根筋露在外面,微微颤动,但仍继续指挥战斗。由于缺医少药和不断行军,无法及时进行手术,他拖着伤臂爬雪山、过草地,度过了常人难以忍受的192个日夜。1935年9月到达甘南后才做了左臂的截肢手术。


余秋里1.jpg

余秋里

  

余秋里回忆:“我负伤不久,伤口就开始发炎腐烂,痛得厉害。为了止痛,只能把受伤的左臂浸到冷水里泡一泡,或者用湿毛巾敷在受伤的左臂上。过草地时,有一段时间没有换药。医生来检查伤口,打开纱布一看,伤口已经腐烂生蛆,医生用镊子将蛆一个一个夹出来,再用盐水洗清了伤口。”余秋里正是依靠独臂参加指挥战斗无数,拖着独臂走进了新中国。1955年余秋里被授予中将军衔,被人们称为“独臂将军”。

  

余秋里担任第二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也是彭德怀和周恩来推荐的。

  

1958年1月下旬的一天,余秋里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来到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泽东微笑着起身与其握手。“总理和彭老总推荐你当石油部长,听说你有些想法喔?”“主席,我是怕石油部长这个担子受不起!”

  

毛泽东说:“我们这些人都是打仗过来的,建设新中国谁都没干过嘛。老祖宗那儿也没啥可学的哟。当年我们长征时走雪山过草地,拖着一根破枪,许多人还是马夫、炊事员,可后来革命需要,他们都成了大军事家、战略家。你可比他们强多了。二十多岁就当了红军团长、团政委,后来又当过独立旅司令、政委,解放后又是军校的领导、我们军队的总财务部长,会带兵、会算账,又能做政治工作,我看你当石油部长很合适。”

  

余秋里不再坚持了,只是朝毛泽东憨笑。“好,就这么定了。你跟李聚奎同志换一换,他比你大18岁。你年轻,精力充沛,正是干事的好岁数。李聚奎同志是个好同志,他回总后也是干老本行,有经验。你们俩交换一下这很好。”

  

1958年1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2月11日,大会通过决定,任命余秋里为石油工业部部长。3月初正式走马上任。

  

余秋里获得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

  

余秋里上任后,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并主张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战法。

  

石油当时对中国太重要了,抗美援朝的时候,为了能弄一点儿石油,东北的工厂不得不从页岩里提炼一些人工油,要么就是高价从各种渠道买一些外国人生产的油。说到底,石油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偌大一个国家连石油都没有,发展经济就会举步维艰。李聚奎担任第一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时,成功在克拉玛依找到了油田,是个历史性的突破,但是,相对于当时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石油短缺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还必须快马加鞭。余秋里非常清楚中央让他干石油部长的意图。

  

几天后,余秋里直奔中南海毛泽东住处,汇报近几天来调查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同时建议党中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最关键的部位上,突破一点,带动全局,一举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被动局面。


1958年,余秋里在青海冷湖油田职工大会上讲话.jpg

1958年,余秋里在青海冷湖油田职工大会上讲话。

  

毛泽东听完汇报,大手一挥,回答十分爽快:“给你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临别,毛泽东还对余秋里说:“你如果缺干部,可以指名要,军以上干部你愿选谁就选谁。”就这样,余秋里带走了康世恩等人,并招募了数十万石油大军,开始了查勘石油的准备工作。

  

在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考察论证和精密探测基础上,余秋里作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这就是:将石油勘探的战略重点放在东部,使我国的原油生产、加工和消费就近结合起来,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这是他上任后,石油工业部作出的第一个战略决策,但这个决策也走了一段弯路。

  

余秋里初战失利后大庆出现柳暗花明

  

余秋里上任后的首项任务就是发现新油田,集中力量搞“会战”。他上任一个多月的1958年3月中旬,四川石油管理局传来捷报,在六天的时间里,川中地区有三口探井相继喷油。消息传开,石油工业部大楼一片欢腾。大家盼望已久的大油田似乎就在眼前,有人说,这次可是抱了一个大“金娃娃”。在新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的指挥下,川中石油会战拉开了序幕。

  

就在大家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地质专家们却发现了问题。川中地区的油层情况比较特殊,碰到裂缝多的地层就高产,如果碰不到,油就出不来。当时的南充、龙女、蓬莱、合川、广安等七个油气田,仅有年产十万吨的生产规模。后来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证实,川中油藏属于裂缝性油藏。

  

川中石油会战设想失败了。


1958年,余秋里在四川川中地区观看油田喷油.jpg

1958年,余秋里在四川川中地区观看油田喷油。

  

余秋里没有灰心,他还坚信石油会战是改变石油工业落后局面的必要手段——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到关键区域,一鼓作气进行突破,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局。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个突破的“点”到底在哪儿呢?他继续寻找机遇。仅1958年一年,就找到了22处油田。然而,这些油田的储油量都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用油需求。

  

出路在何方?此时主管石油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听取了余秋里的汇报后,作出了“坚定不移搞勘探、战略东移发展天然油”的决定。他特别强调,石油勘探工作应当从战略方面来考虑,把战略、战役、战术三者结合起来,把石油勘探的重点放到东部地区。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余秋里将李聚奎任部长期间已经打下基础的松辽盆地作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主战场。1958年4月成立的松辽石油勘探大队,两个月内又持续升格为松辽石油勘探处、松辽石油勘探局,对松辽盆地进行详细勘查,并着手基准井钻探工作,对地下的含油情况进行初期勘探。

  

1958年7月9日,第一口基准井——松基一井在松辽盆地东北斜坡地区开钻,井深1879米,无油。

  

8月6日,盆地东南部隆起区的松基二井开钻,完钻后油气少得可怜。

  

两次出师不利,失望的阴霾压上众人心头。事不过三,第三口基准井的选址,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经过地质技术员的精密勘测和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将第三口基准井的井位定在大同镇高台子,并设计井深为3200米。松基三井的选址与松基一井和松基二井形成了等边三角之势,又是盆地中心区的隆起部位,位置十分理想。

  

余秋里的关注点集中在松基三井。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余秋里不时地询问情况。历时三个多月,起钻取芯,棕褐色的砂岩含油,气色饱满,证明地下有油,余秋里有了信心。

  

但钻头进至地下约1461米处,井孔出现了倾斜。在是否还要继续钻下去的问题上,中国石油人和苏联专家产生了巨大分歧。苏联专家认为,作为勘探井,要打到地下三四千米深的基岩上。可这样钻下去,至少还要一年。缺油如缺血,时间不等人。康世恩向余秋里请示,余秋里同意立即完钻,固井试油。

  

固井完成后,9月6日,第一次射孔试油,无油。失望的阴霾又一次压上众人心头。余秋里鼓励大家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在一线指挥的康世恩,命令工人用提捞法排水,无论如何都要把井筒里的水打捞干净。工人们把一桶桶水打捞上来,期盼着喷油的星星之火。


松基三井当年喷油场面.jpg

松基三井当年喷油场面。

  

9月26日,中国石油史上又一个奇迹出现了:松基三井再次射孔试油,沉积在松辽平原地下亿万年的黑褐色原油,终于从沉睡中醒来,射出井口,喷向高空,在阳光下散发出浓浓的油香。人们发疯一样地狂欢、拥抱、庆贺!

  

如今在松基三井纪念馆里,墙壁上的“松基三井大事记”明确记载,五年间松基三井累计生产原油10088吨。松基三井不单单是一口发现井,还曾是一口生产井。该井直到1988年4月,因管套多处断裂无法修复,才正式关井。从此,它又担负起大庆油田“教育井”的使命。

  

对松基三井,余秋里曾这样评价:“松基三井的喷油,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找油理论有新的突破的标志,对我国石油勘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松基三井喷油的日子,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为了纪念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在庆祝大会上提议,把松基三井所在地的大同镇改为大庆镇。

  

从此,大庆,这个充满吉祥与希望的名字,就这样和油田一起诞生了,享誉全国,震惊世界。

  

喜讯传到了北京。当邓小平将这一消息报告给毛泽东,并称赞“余秋里这个人就是不信邪”时,毛泽东喜不自禁:“余秋里是个帅才!”

  

千军万马奔赴东北进行石油大会战

  

1960年2月13日,余秋里以石油工业部党组的名义,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关于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报告称:在大庆地区自1959年9月26日打的第一口井出油以后,又连续打了22口探井,已探明了一块200平方公里的储油面积的大油田。初步估算,可采储量在1亿吨以上。为了在已探明的储量内迅速打出一批生产试验井,石油工业部研究提出,在大庆地区“集中石油系统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歼灭战的方法,来一个声势浩大的会战”。

  

党中央、毛泽东热情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一新的创举。2月20日,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迅速批准了这个报告,指出:这次大会战“对于迅速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状况,有着重要作用”,并要求全国各地区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与此同时,中央军委还作出决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军人中,动员3万人参加大庆油田工作。

  

1958年5月至1965年2月,余秋里任石油工业部党组书记。1959年9月,在大庆地区发现石油资源以后,兼任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工委书记。


1960年4月,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召开,余秋里作动员报告。会上,“铁人”王进喜被评为油田会战第一个劳动模范.jpg

1960年4月,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召开,余秋里作动员报告。会上,“铁人”王进喜被评为油田会战第一个劳动模范。

  

石油大“会战”的决策一下,余秋里立即着手“调兵遣将”,用起了当年解放战争时期自己的拿手本领,采用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方法,从全国各个油田抽调精兵强将,玉门油田抽调了王进喜的1205队,全国石油队伍的精兵强将都被调往大庆石油“会战”开发大油田。就这样,在党中央、毛泽东的积极鼓励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石油工业部集中了全国37个石油厂矿、院校的4万名职工,调集了7万吨器材设备,抽调了全国最优秀的几十个钻井队,在余秋里、康世恩带领下,开进了茫茫的北满草原。

  

战场突然出现了难以预料的两难选择

  

全国石油战线精兵强将向石油会战战场进发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新情况,而新情况出现后,面临着两难选择。

  

原定石油会战的中心是最初发现石油的大同镇,当会战队伍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情况,北边的萨彷井突然出油了,而且出油量非常大。怎么办?兵分两路还是继续执行原计划?

  

如果不去大同镇,就意味着要放弃对于大同镇的初期建设,说白了就得赔一部分钱,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经费本来就高度缺乏,很多人不同意。但兵分两路,分散用兵,虽然保险,然而,打石油会战的“歼灭战”计划就要落空。


余秋里在玉门石油管理局视察.jpg

余秋里在玉门石油管理局视察。

  

余秋里分析既然要找石油,当然要到最多的地方去找,他说:“萨彷井出油,说明大庆长垣北部的油层比南部厚,产量比南部高。形势变了,我们要当机立断,重新调整部署,把勘探重点从以大同镇为中心的南部地区,转移到以萨尔图为中心的北部地区。”

  

尽管有不同意见,但余秋里顶住压力坚持要调整方向,把会战的重点放在了北边的萨彷井。后来事实证明余秋里的决定非常正确,如果不是及时调整方向,大庆油田的建设工期会继续拖延,反而会顾此失彼。所以余秋里这一次及时掉头,算是选准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方向。

  

石油战线打响了惊天动地的大“会战”

  

在大“会战”中,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激励石油大军奋力拼搏,后来这一口号在全国叫响。

  

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几万名石油大军集中汇集在一起,生活方面异常艰苦,生产方面同样也困难重重。余秋里心急如焚。靠什么统一大家的思想、稳定队伍、打开石油“会战”的局面呢?

  

1960年4月10日,石油工业部机关党组作出了《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这是石油工业部决定开展大“会战”以来的第一个决定。在当时的国内背景下,学习“两论”的决定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拥护和响应。


余秋里在玉门石油管理局视察.jpg

余秋里在大庆油田视察。

  

刘炳峰在《石油部长余秋里》一文中记载,为尽快打开石油“会战”的局面,余秋里还抓住时机,发起了学习“铁人”王进喜活动。

  

余秋里在“会战”中每天都待在工地上,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并肩奋战。在第一线,他发现、宣传和培育了先进典型“铁人”王进喜,使“大庆精神”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庆大“会战”开始后,领导提出打直井,王进喜发动大家提方案。大家提了许多好的建议,但都表示没把握。王进喜急了,他说:“毛主席的《实践论》上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罢,便带领全队职工连夜步行赶赴井场。设备运到了,他们不等不靠,用人拉、肩扛、车拖的方法,经过七天七夜的苦干,硬是把设备化整为零,运进现场。开钻时调配泥浆跟不上,王进喜就带头第一个跳进泥池用人工搅拌。他们吃住在井场,日夜苦干,仅仅用了五天零四个小时,便打完了大“会战”后的第一口直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

  

房东老大娘提着一篮鸡蛋来慰问,见到钻工们就说:“你们的王队长,一连50多个小时不睡觉了,真是个铁人啊!快劝他回来休息吧,不然会累垮的!”从此,“铁人”王进喜的名字,不胫而走。当余秋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十分重视。他说:“‘铁人’,不就是对王进喜同志的意志、境界、干劲、性格的高度概括吗!我们要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需要的正是这种‘铁人’精神!”于是,余秋里迅速召开会战指挥部紧急会议,正式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的号召。


“铁人”王进喜.jpg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不仅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榜样的旗帜。王进喜提出的“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在全国广泛流传。

  

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遗憾的是,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在余秋里的带领下,在王进喜精神的鼓舞下,石油大“会战”在北部高产地带正式打响。“会战”指挥部一声令下,50多部钻机一齐上阵,连续打了339口井,证实了“大庆地区的各构造带连片大面积含油”,同时探明了中心高产区的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基本探明了全部油田面积,并大体计算出了储油量。

  

另外,在余秋里的指挥下,在大庆油田很快开辟了生产试验区,当年就生产原油97万吨。接着,在1960年初步开发的基础上,1961年又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1962年和1963年,又进一步扩大了开发面积。不到3年时间,便基本建成了我国的第一个大型油田。

  

三年时间里,余秋里几乎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凡是和石油有关的事情,上到各种数据,下到工人的吃喝拉撒,他都得关心。

  

虽然是部领导,但是余秋里不搞特殊,在大庆战斗的时候,他和大家一样,住破木板房,房子可谓是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但余秋里当时根本顾不得什么生活条件,每天凌晨一睁眼,就要跑到工地上去解决各种问题。

  

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为了让工人能吃饱饭,余秋里挖空了心思想筹备粮食的方法,在大庆一边建工程,一边搞生产,到每个工人家里去走访,争取不让一家一户饿肚子。三年的时间,余秋里的头发白了一半。


1962年,余秋里陪同周恩来视察大庆油田,了解地质情况.jpg

1962年,余秋里陪同周恩来视察大庆油田,了解地质情况。

  

至1963年底,大庆油田已累计打井1178口,具备了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40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67.3%。这一年,全国原油总产量达到了648万吨,占国内石油消费的71.5%,实现了我国原油的基本自给。周恩来在当年的政府报告中称,中国的石油基本可以自给了。而余秋里当了7年的石油部长,也在石油战线带出了一支善打硬仗的劲旅。

  

1963年12月26日,全国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转发了新华社题为《从国外进口“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的报道,宣告了中国人民世代使用洋油历史的基本结束!一时间,西方舆论哗然,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民了不起!

  

毛泽东约谈余秋里提出工业学大庆

  

1964年1月2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高兴地约余秋里面谈,当余秋里介绍了石油大“会战”的情况后,毛泽东说:“好嘛!我看这个工业,就要这个搞法,向你们学习嘛!要学大庆!”

  

10天后,中共中央便下发了《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同时《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通栏刊出了毛泽东的号召:工业学大庆!

  

中央号召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是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的号召,主要是要求学习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推动全国工矿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

  

2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通知指出:“它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典型。它的一些主要经验不仅在工业部门中适用,在交通、财贸、文教各部门,在党、政、军、群众团体的各级机关中也都适用,或者可做参考。”

  

2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的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发出号召:“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大庆油田的经验,学习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机关的好典型。”此后,全国工业交通战线掀起了学习大庆经验的运动。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袁木、范荣康合写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jpg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袁木、范荣康合写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报道了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为让祖国抛掉贫油帽子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发表了编后话,指出:“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大庆人,是特种材料制成的人,就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人。这种精神、这种人,正是我们学习的崇高榜样。”此后,《人民日报》又陆续发表了不少有关大庆油田的报道。

  

同年12月21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总结了大庆油田的典型经验,指出他们的成绩是突出的,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值得学习的,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号召。

  

在掀起工业学大庆运动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先后多次到大庆视察工作。

  

余秋里不仅在大庆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还在大庆总结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时西方封锁,中国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的情况下,用精神的力量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

  

1964年9月21日,毛泽东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谈话的时候谈道:“我觉得大庆油田整个是有中心思想也有论证的。余秋里同志把全国力量集合起来开展战斗。他这样其实是违背了计划去行事的,难度是很大的,你想想,没有公路、没有粮食、没有住的,但是还是能打这场歼灭战。”

  

196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议余秋里去国家计委工作,并评价余秋里:“我觉得这个人可以,很不错,现在有些人只问小事不管大事。”1964年12月,余秋里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秘书长,领导中央“小计委”工作。后来又先后任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国务委员等职。


余秋里.jpg

余秋里

  

1982年9月,余秋里重新回到部队,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委员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9年2月3日11时24分,余秋里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这位独臂将军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余秋里回忆录》作者:余秋里 来源:《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1日出版

2、《余秋里画传》作者:陈道阔来源: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

3、《毛泽东是这样劝说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长的》作者:王南方 来源:2021年9月29日《凤凰网》“历史热文”

4、《满怀战功的五大将军助力我国石油开发》作者:徐文涛 谢明 来源:2012年10月23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郭小丽

责编|陈彦如编审|项东民




腊月廿七

 2024年2月6日

六九第2天



如果今天不努力,

明天不努力,

那么你的人生只是在重复而已。





END





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







文章评论

为了使您的评论跨过审核阶段,能够快速被更多人看到,请您先登录哟^-^
加载中~

搜索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ongse19191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