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注册

“大佐”回来了?日本拟恢复旧日军军衔,中国抗战记忆被触动了

2025-11-14 10:46:2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标签: 日本   军衔   中国   红色壹号  

“威胁出兵台海”的风波还没有平息,高市早苗又准备在日本再军事化议题上搞小动作。


12日,日媒《产经新闻》援引多位消息人士的话透露,日本政府考虑修改自卫队的军衔称呼,以“和国际标准接轨”。


简单来说,日本政府打算将自卫队当前17个等级的军衔名称恢复为旧日军时期的称呼,变更的重点在于尉官、佐官和将官这三个层级。


自卫队尉、佐和将级军官对应的所谓“新军衔”


日本自卫队军衔.jpeg


也就是将尉官层级的“一尉、二尉、三尉”改为“大尉、中尉、少尉”;佐官层级的“一佐、二佐、三佐”改为“大佐、中佐、少佐”;将官层级的“将和将补”将改为“中将、少将”,其中幕僚长因军衔上多一颗星,将被称为“上将”。


除此之外,自卫队的部分职种名称也将进行调整,比如“普通科”改为“步兵科”,“特科”改为“炮兵科”,“施设科”被改为“工兵科”。


日本政府辩称,此次自卫队的军衔称呼调整旨在“改善日本公众对自卫队的认知”、“提升自卫队的地位和士气”,并“应对周边安全局势变化”,尤其是契合美军及北约的标准军衔术语称呼,即减少双方沟通的障碍。


日本自卫队.jpeg


自卫队正在加速“军队化”


但说实话,日本政府找的这个借口很蹩脚,因为自卫队各层级的军衔英文翻译与美军完全对标、且高度一致,所谓的“与国际接轨”、“减少与美军沟通障碍”根本无从谈起。


而当前日本自卫队独特的军衔称谓,比如“一尉、二尉、三尉”、“一佐、二佐、三佐”,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和平宪法”框架下组建自卫队,并于1954年颁布《自卫队法》——为了与旧日军进行区别,并淡化自卫队的军事色彩,日本政府选择用数字编号作为自卫队的军衔称谓,意在表明这支武装力量的防御性和存在上的例外性。


自卫队军衔的英文翻译和美军完全一致,哪来的“与国际对标”需求?.jpeg


自卫队军衔的英文翻译和美军完全一致,哪来的“与国际对标”需求?


但如今日本政府试图恢复旧日军时期的军衔称呼,其实质就是推动自卫队“军队化”,即抹去“和平宪法”赋予自卫队的“战后体制”象征,试图在日本国民与国际认知中,将自卫队与“军队”彻底划上等号,其根本目的是为修宪扩军做准备。


早在2010年左右,日本国内就曾讨论过修改自卫队的军衔称谓,但由于担心被贴上“军国主义复苏”标签,再加上改革方案存在争议、防卫省内部意见不统一等因素影响,相关提议最终不了了之。


对于曾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亚洲各国来说,“大佐”等旧日军称谓绝非中性的历史名词,而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敏感性,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侵略的象征之一,与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和731部队等旧日军战争罪行存在直接关联。


“军衔称呼修改”本质上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复苏的标志.jpeg


“军衔称呼修改”本质上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复苏的标志


因此,日本政府选择恢复这些承载着战争罪责的军衔称呼,而非创造新的、面向未来的词汇,无疑是对亚洲各受害国人民情感的漠视和挑衅。


这其实已经暴露出日本在二战历史问题上的危险倾向,即拒绝对战争罪行和侵略历史进行彻底的反思与清算,而是选择绕开历史包袱,通过对旧有军事符号的“再利用”来重构国家与军事认同。


更进一步来看,此次自卫队军衔称呼的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所谓“国家正常化”进程的一环:从解禁集体自卫权到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再到大力发展远程攻击能力,以及如今的军衔“复古化”……日本正在“日拱一卒”中摆脱战后国际秩序对它的束缚。


这种行为,不仅无法赢得邻国的信任,反而会加剧周边国家对日本军事扩张倾向的担忧。






五角星红旗飘带gif.gif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END






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











搜索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ongse19191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