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68025875
周一至周五 8:30-16: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2号1幢8层
微信客服:hongse191919
前山
裴夷直〔唐代〕
只谓一苍翠,不知犹数重。
晚来云映处,更见两三峰。
译文、赏析 / 严勇
译文
原以为眼前的山峦只是一片苍翠的绿意,却不知层层叠叠竟有无数重。
傍晚时分,云雾掩映之处,又清晰地显现出两三座山峰的轮廓。
注释
苍翠:嫩绿的。
谓:告诉。通“为”,相当于“是”。
注释引用:百科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裴夷直的一首山水禅意诗。
裴夷直的诗歌风格,以“简淡含远”著称,《前山》全诗二十字无一生僻,却以白描手法构建出极具层次感的时空场域。这种“以拙为巧”的创作理念,与中唐诗歌“去藻饰、重真意”的审美转向深度契合。诗中“云映处”的光影变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暗合画家“留白”的构图智慧——云雾遮蔽处的山峰若隐若现,恰如禅宗“不即不离”的顿悟境界,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留出想象空间。
裴夷直作为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其仕途轨迹与诗歌创作始终交织着“迁谪”的底色。唐文宗开成年间,他因直言敢谏被贬为杭州刺史,后又辗转于苏州、江州等地。这种颠沛流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始终伴随着生命的哲思——当他在贬途中望见层峦叠嶂时,笔下的“前山”已非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内心世界的镜像。
“只谓一苍翠,不知犹数重。”一二两句是说,原以为眼前的山峦只是一片苍翠的绿意,却不知层层叠叠竟有无数重。这是写“人生之变化”。
诗中的认知转折,暗合其人生际遇的戏剧性变化。初入仕途时,他或许如初见青山般,以为世路平坦,仅见表象的“苍翠”;而历经党争倾轧、宦海沉浮后,才惊觉世事如群山般层叠幽深。这种从“只谓”到“不知”的心理落差,恰是诗人从天真到成熟的生命蜕变印记。
“晚来云映处,更见两三峰。”三四两句是说,傍晚时分,云雾掩映之处,又清晰地显现出两三座山峰的轮廓。这是写“生命之光亮”。
与王维“空山新雨后”的静谧禅意不同,裴夷直的禅思更具动态的发现之趣。“更见两三峰”的“更”字,暗藏着观察者移动视角的过程,这种“步步生景”的体验,恰似修行者在日常行履中突然契入真理的瞬间。这种将禅理融于生活细节的写法,与他在《观修》中“心清闻妙香”的静观哲学一脉相承,展现出中唐文人“以诗证道”的精神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诗作在结构上暗含三重时空的递进:“只谓”指向过去的认知,“不知”聚焦当下的发现,“更见”则延伸至未来的期待。这种时间维度的折叠,使有限的诗行承载了生命历程的纵深感。而空间上,从“一苍翠”的平面视觉,到“数重”的纵深层次,再到“两三峰”的焦点突显,形成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空间收缩,恰似诗人在现实困境中不断向内求索的精神轨迹。
红色壹号,不只是酒,
它是英雄的见证, 是时代的印记, 是每一个梦想家心中不灭的火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