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68025875
周一至周五 8:30-16: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2号1幢8层
微信客服:hongse191919
与尔同销万古愁
追溯“前三杯”的源头,最早能在《礼记》里找到章法:“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也,二爵而言言斯,三爵而油油以退。”
古时用“爵”盛酒,一杯下肚,人卸去初见的拘谨,脸色变得温和舒展;两杯入喉,生疏感渐渐消散,开始畅聊心事、话题不断;三杯过后,便知适可而止,带着几分自在离席——既不失礼仪,又不贪杯失度。
有趣的是,古人喝这三杯酒时,还讲究“酒过三巡”的仪式感,所谓“巡”,就是主人依次给在座的人斟酒,一轮为一巡,三巡下来,恰好对应三杯酒。
据说北宋文人欧阳修就爱这种氛围,他在《醉翁亭记》里写“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想来当年在醉翁亭的宴席上,也定是先过了三巡、饮了三杯,才让文人们放下身段,醉在山水间。
这“三”字,在国人的语境里本就透着特殊的意涵。皇家以“九”为尊,民间则把“三”视作圆满的极致。“事不过三”是底线,“三生有幸”是缘分,“约法三章”是承诺。
酒桌上的前三杯,便把这份“圆满”揉进了酒里,还衍生出不少有趣的敬酒说辞。比如朋友聚会,第一杯常说“敬重逢,别来无恙”,第二杯笑谈“敬过往,不负时光”,第三杯起哄“敬未来,常聚常想”;若是长辈在场,前三杯的说法更显敬重,第一杯“祝您身体硬朗”,第二杯“愿您顺心顺意”,第三杯“盼您笑口常开”。这些随口编凑却满是真诚的话,让三杯酒不再是简单的吞咽,反倒成了拉近距离的“玩笑话”,引得满桌人会心大笑。
更有意思的是,“前三杯”还藏着中国人待客的“小心机”,既热情又留余地,这背后还有个民间趣闻。相传明清时,江南有位富商请客,怕客人因拘谨不喝酒,又怕劝酒太甚失了体面,便琢磨出“前三杯定调”的法子。前三杯大家一起喝,是为了暖场,让客人放松;三杯过后,便让仆人撤去醒酒器,暗示“不再强劝”。有次一位客人酒量浅,三杯下肚后便面露难色,富商见状笑着说:“三杯已尽礼,余下随心意。”这话后来竟在当地酒桌上传开,成了默认的“潜规则”。
如今虽没了这般讲究,但“三杯过后自由喝”的默契依旧。酒量好的能接着碰杯畅谈,酒量浅的也能以“已喝够三杯”为由停盏,既尽了主人的好客之道,又护了客人的体面,恰是中国人“中庸”智慧里最有趣的体现。
而今的酒桌,在前三杯奠定的融洽氛围下,行酒令也跟着花样翻新,成了活跃气氛的“催化剂”。不再是古人那般咬文嚼字的雅令,现代人的行酒令更显轻松随意,充满了烟火气与趣味性。
朋友聚会时,最常见的或许是“划拳”,简单的手势配上“哥俩好”“五魁首”的吆喝,瞬间便能点燃热情;也有玩“扑克牌”的,无论是“斗地主”输家喝酒,还是“抽牌比大小”的刺激,都让酒桌笑声不断;更有借着手机App玩“你画我猜”“成语接龙”的,输了的人认罚喝酒,赢了的人起哄喝彩,一来二去,陌生人也能熟络起来,原本拘谨的氛围在这些简单的游戏中悄然化解,酒意伴着笑意,让聚会更添几分酣畅与自在。
现在的酒桌虽然少了些古时的繁文缛节,却依旧保留着“前三杯”的规矩。当酒杯再次举起时,我们饮下的不只是酒,还有千年的礼数、满桌的趣谈,以及藏在杯底的真心。这大概就是“前三杯”的魅力,让每一场相聚,都从礼貌开始,用笑声升温,以温情收尾。
今天十乙巳蛇年八月十九,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辛亥革命
世界精神卫生日
有句话说得好:
“想要像雄鹰一样振翅飞翔,
就不能与大雁为伍,
而要和群鹰同行。”
成功最大的捷径,
就是和优秀的人一起成长。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