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68025875
周一至周五 8:30-16: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2号1幢8层
微信客服:hongse191919
刚工作时,我很怕在工作群聊发言。
我真的很怕自己说得“尬”,说得“慢”……
别人一个问题抛出来,三秒就能回得幽默有梗,逻辑顺得像搭积木。
我呢?脑子先打了个盹,等想出个答案,话题已经跳到下一个了。
后来我认真复盘了一下,发现“反应慢”其实不是因为嘴不够快,是这三点没解决清楚:
1、说不出来,其实是输入太碎
你想想,我们每天都在刷东西,短视频、播客、推送、朋友圈…
表面上看是“高强度信息摄入”,但其实都是碎的,记不住、连不通、讲不明。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你脑子里确实装了很多信息,但都是“单颗珠子”,没有“线”把它们穿起来。
等到真的要表达时,你只能从脑袋里“捞词”。
当然捞不出来,词都碎着沉在你认知底部,根本没有逻辑线去连接它们。
所以第一步,不是让你去“多看点啥”,而是你得从“碎片堆”里清一块地出来,开始做“系统串联”。
2、为什么反应慢?你没有“输出型训练”
真正的表达,不是靠积累,而是靠练习。就像练拳击不是光看视频,而是得亲自出拳。
我当时就是每天给自己一个任务:录一分钟口播。
什么内容都行,比如今天吃了什么、看了一本书、刷到一个观点……
重点是:说出来,录下来,然后复听。
我第一次复听的时候,直接想关掉。怎么会卡壳这么严重?怎么一直在“呃……那个……就是……”?
但也正是那一刻我意识到,表达力不是靠羡慕出来的,
它要靠嘴部肌肉的参与一直练。
录了大概一周,我明显能感觉到——大脑开始出现了“句型记忆”。
以前我要花10秒才能组织出来的表达,现在3秒就能说清楚。
3、提高反应力的关键,是用“场景压强”反复逼自己出拳
如果说“录音”是自己跟自己练拳,那“直播”就是上擂台。我第一次开直播时,就拿了一本正在读的书开讲。
说实话,前2分钟超慌,后面有人进来时,因为有观众,你就必须“马上说出来”,这会让大脑启动一个隐藏能力:高速检索 + 快速表达 + 实时反馈
观众一个问题一丢,你就得立刻提炼重点、组织语言。
你会明显感觉到:脑子开始“动了”。连续练了3-5次后,我的反应力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
哪怕线下朋友聊天,我也能马上接话、提问、顺话题了。
甚至会在他们讲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预测到他们下一句想说啥。
4、还有一个超实用的方法:反向挑错法
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一人练胆量。你平时看别人说话时,不要只听,要有一个训练意识:“如果我是主持人,我接下来会问什么?”(听别人说话时,刻意找可以接话的点)
比如看别人做表达时讲了一个创业故事,你就问自己:
“我能追问他什么?是经历细节?是当时的感受?还是某个转折点?”
你每次“抢答”,其实就是在训练自己的“场景应变反射”。
这就是反应力的核心:你提前把自己放在“下一秒要说什么”的位置上,大脑才会快速配速。
如果你也在为“说话反应慢”而焦虑,那别再硬背句子了,
可以试试我这一套训练方法:
①每天1分钟口播练习 → 找到卡壳的地方 → 调整表达逻辑
② 尝试开直播复述 → 被随机问题逼迫 → 提升大脑检索速度
③ 听别人说话 → 主持人角度介入 → 提前生成回应路径
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不再被动回应、口吃结巴,而是越来越像一个能控场、能接话、能反问的“表达高手”。
表达的底层是“说得准,说得快,说得有方向”,而这一切,真的都可以练出来。
你完全可以用这些最朴素的动作,练最值钱的能力!今天的文章有帮助到你吗?试试用你自己理解到的内容,复述一下你刚刚看了什么?
你不输出,就永远只是在“读别人的人生”
老实说,我以前也以为,读书读多了自然就能变聪明。
后来我发现,不写,不说,不表达,你脑子里装再多道理,也只是“别人的人生观”。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明明读了很多书,刷了很多短视频,收藏了不少金句,真到自己写的时候,还是卡住。
不是没东西说,而是不知道该怎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这就是“只输入,不输出”的后遗症。
信息都堆在脑子里,但你没经过一次“加工”,它就永远不是你的。
所以我才觉得——阅读只是开始,思考是过程,输出才是闭环。
写,是为了看见你真正的思维样子;
说,是为了训练你能在关键场合讲清楚自己。
如果你也总觉得“我明明知道,但我讲不清楚”,
别慌,那不是你笨,是你还没习惯把思考变成表达。
等你真的开始表达,会发现很多“看不懂的书”,你其实早就懂了。
只是你一直没机会说出来而已。
今天十乙巳蛇年八月十五,
2025年9月26日,
历史上的今天:
2006年9月26日 潘基文就任联合国秘书长
1997年八月十一 中国宣布再裁军50万
1941年9月26日 中共对党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读光阴,读岁月,读过往,
从而渐渐读懂了珍惜,
读懂了人生。
珍惜家人,珍惜朋友,
珍惜过往,珍惜每一缕阳光,
更懂得了珍惜自己,
善待时光与岁月,
给生活一个微笑,
红尘陌上,淡然前行。
待心境从容,待心性婉约,
让心在素静的文字中,
遇见那个最初的自己,
心如繁花。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