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注册

白居易《偶眠》

2025-08-04 14:37:3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标签: 白居易   偶眠   红色壹号   红朝壹号  

白居易《偶眠》.png


《偶眠》

白居易〔唐代〕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译文、赏析 / 严勇


译文

品装饰图案酒瓶.png


把酒杯放在书案上,将手臂枕在火炉前。


年纪大了总爱琢磨些琐事,慵懒时便随意倒头睡去。


妻子过来帮我摘下乌纱帽,婢女为我铺开青色的毡垫。


我的对面是绘满了先贤画像的屏风,我又何必再绘制那些精美图画呢?


注释

品装饰图案酒瓶.png


书案:古代文人用于读书、写字及摆放文房用具的桌案家具。


注释引用:百科


赏析

品装饰图案酒瓶.png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谈画诗。


 在“画中有诗”的传统审美语境中,白居易的《偶眠》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路径。这首诗不追求山水画的悠远意境,也不模仿人物画的精工细描,而是以生活场景为画布,用日常细节作笔墨,构建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即时生活画”,让诗意在具象的画面中自然流淌。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首联,两个动作构成的静态画面,如同工笔画般精准——案上的酒杯、炉边枕臂的人,器物与人体的位置关系清晰可辨,甚至能让人联想到杯沿残留的酒渍、火炉散发的微弱暖意。这种视觉与触觉的交织,让画面突破了平面的局限,形成可感可触的立体空间,诗的意趣便在这具象的画面中悄然滋生。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颔联,重在人物神态的特写,老者沉思的蹙眉与慵懒的睡姿形成微妙的张力,将岁月沉淀的从容融入肢体语言。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则以生活化的互动打破静态,妻子的关切、婢女的殷勤,通过“卸帽”“展毡”两个动作跃然纸上。这些细节如同宋代风俗画中的笔触,不刻意雕琢却充满生活肌理,让画面既有“形”的逼真,更有“情”的温度。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最具颠覆性的审美突破在尾联:诗人将眼前的生活场景与传统屏风画并置,直言此刻的温馨画面,已胜过屏风上的先贤图像。这不仅是对“画中有诗”的逆向诠释——让生活本身成为胜过画作的诗意载体,更暗含着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当生活场景本身具足诗意,何必再依赖模仿古人的画作?这种将日常瞬间提升至审美高度的智慧,让诗的画面超越了视觉表象,抵达“境生于象外”的深层美学境界。


全诗以“画”为隐线,却始终围绕“人”的生活展开。那些杯、案、炉、毡等器物,妻、婢、己等人物,共同构成的不是刻意经营的画境,而是自然流露的生活本身。


在这幅“偶眠图”中,诗意不在远方的山水或远古的先贤,而在枕边的暖意、身边的温情,这种对平凡生活美学价值的发现,正是《偶眠》在“画中有诗”传统中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小船装饰.gif








END

 




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
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
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

 



 







搜索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ongse19191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