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68025875
周一至周五 8:30-16: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2号1幢8层
微信客服:hongse191919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译文、赏析 / 严勇
译文
把酒杯放在书案上,将手臂枕在火炉前。
年纪大了总爱琢磨些琐事,慵懒时便随意倒头睡去。
妻子过来帮我摘下乌纱帽,婢女为我铺开青色的毡垫。
我的对面是绘满了先贤画像的屏风,我又何必再绘制那些精美图画呢?
注释
书案:古代文人用于读书、写字及摆放文房用具的桌案家具。
注释引用:百科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谈画诗。
在“画中有诗”的传统审美语境中,白居易的《偶眠》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路径。这首诗不追求山水画的悠远意境,也不模仿人物画的精工细描,而是以生活场景为画布,用日常细节作笔墨,构建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即时生活画”,让诗意在具象的画面中自然流淌。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颔联,重在人物神态的特写,老者沉思的蹙眉与慵懒的睡姿形成微妙的张力,将岁月沉淀的从容融入肢体语言。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则以生活化的互动打破静态,妻子的关切、婢女的殷勤,通过“卸帽”“展毡”两个动作跃然纸上。这些细节如同宋代风俗画中的笔触,不刻意雕琢却充满生活肌理,让画面既有“形”的逼真,更有“情”的温度。
全诗以“画”为隐线,却始终围绕“人”的生活展开。那些杯、案、炉、毡等器物,妻、婢、己等人物,共同构成的不是刻意经营的画境,而是自然流露的生活本身。
在这幅“偶眠图”中,诗意不在远方的山水或远古的先贤,而在枕边的暖意、身边的温情,这种对平凡生活美学价值的发现,正是《偶眠》在“画中有诗”传统中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END